若何證偽“晚書”?
作者:陳平易近鎮(北京語言年夜學中華文明研討院副研討員、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月廿二日戊寅
耶穌2021年11月26日
在《給〈典籍里的中國·尚書〉“找茬”》(《中華讀書報》2021年3月24日第9版)一文中,筆者曾談到:“偽古文《尚書》不成信,底本即是學界主流意見。清華簡的刊布,更是令疑案塵埃落定。”古文《尚書》懸案牽涉復雜,限于篇幅,該文未能詳細展開,能夠會給讀者帶來誤解。曾有友人讓我推薦書籍,盼望清楚清華簡中的《書》類文獻及其與古文《尚書》公案的關系,我力薦的即是劉光勝師長教師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討》(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2020年版)一書。
劉光勝:《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討》,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2020年8月版
清華年夜學躲戰國竹簡(清華簡)中與《尚書》《逸周書》或許所謂《書》類文獻相關的篇目,至多有第一輯所見《尹至》《尹誥》《包養網心得程寤》《保訓》《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皇門》《祭公之顧命》諸篇,第三輯所見《傅說之命》上、中、下三篇,第五輯所見《厚父》《封許之命》,第八輯所見《攝命》,第十輯所見《四告》。自2010年清華簡第一輯公布以來,學界已對這些文獻開展了深刻的研討,結果豐碩。但系統討論清華簡《書》類文獻的論著并未幾見,《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討》以及比來包養sd出書的《有為言之:先秦“書”類文獻的源與流》(程浩著,中華書局2021年版)即是個中代表。
《尚書》一書“佶屈聱牙”,素以繁難著甜心花園稱。《尚書》學研討的學術史更是千頭萬緒,治絲益棼。前有劉起釪師長教師5包養一個月價錢17頁的《尚書學史》(中華書局1989年版),后有程元敏師長教師1641頁的《尚書學史》(五南書局2008年版),皆努力于《尚書》學史的梳理。古文《尚書》公包養一個月案,更是《尚書》學史上的老邁難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討》的第一章“《古文尚書》研討綜述”便圍繞偽古文《尚書》的研討史展開,可幫助讀者清楚這一公案的來龍往脈。
所謂“古文”,是相對于漢代的“今文”(指隸書)而言的,可泛指先秦的古文字,亦可專指戰國時代的東方六國文字。秦火之后,經籍凋落。漢文帝時,故秦博士伏生(伏勝)傳授《尚書》28篇(或說29篇),以當時的“今文”亦即隸書記錄,故稱“今文《尚書》”。后魯恭王劉余(漢景帝之子)從孔子故居墻壁中得“孔壁中書”,此中便包含《尚書》。這批《甜心寶貝包養網尚書》,較今文《尚書》多出16篇,因其包養違法以戰國“古文”書寫,故稱“古文《尚書》”。孔壁所出古文《尚包養一個月書》未列于學官,后逐漸掉傳。除孔壁《尚書》之外,另有多批號稱“古文《尚書》”的《尚書》文本面世(如杜林漆書),但均未流傳至今。
掉傳的孔壁《尚書》是真正的“古文《尚書》”,而后來人們凡是所說的“古文《尚書》”,則指的是東晉時豫章內史梅賾(梅頤)向朝廷所獻58篇《尚書》,即所謂“梅本《尚書》”。這58篇,有33篇與伏生所傳28篇今文《尚書》內容相合,但篇章的分合有所分歧,其內包養app容可托;還有25篇則不見于今文《尚書》,這即是有爭議的“偽古文《尚書》”,或稱“晚書”。
梅本《尚書》在東晉被立于學官,置博士。唐代的孔穎達主編《五經正義》,此中的《尚書》便以梅本《尚書》為藍本,梅本《尚書》因此流播甚廣。作為官方教科書,普通學子對梅本《尚書》天然疑神疑鬼。迨至宋代,始有人懷疑多出的25篇晚書的靠得住性。根據《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討》第一章的梳理,可知南宋吳棫、朱熹等已發其端,他們都敏銳指出,較之今文《尚書》,晚書的文字反而更為淺易,朱熹還從《尚書》流傳台灣包養網的角度質疑晚書;宋包養情婦代其他學者如王柏、金履祥、晁公武、陳振孫、趙汝談、熊朋來等續有懷疑;元明時期,吳澄、王充耘、朱升、梅鷟、鄭瑗等亦質疑晚書的靠得住性,在態度上更為果決,在論證方式上亦有推進,將宋人的懷疑落實到學理層面;清代學者如姚際恒、朱彝尊包養一個月價錢、閻若璩、程廷祚、惠棟、王鳴盛、戴震、崔述、皮錫瑞等有進一個步驟的辨偽任務,尤其是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羅列證據128條,力證晚書之偽,同時,毛奇齡、郝懿行、李塨、陳逢衡等人sd包養則為晚書辯護。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
自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出,“梅本《尚書》偽書”說已成定讞(參見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晚書也被戴上了“偽古文”的帽子,稍有文獻學常識的人都不再輕易征引。與此同時,晚書雖飽受質疑,但并未淡降生人的視線,近年還有個別學者試圖為晚書昭雪。《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討》包養管道的媒介指出:“‘晚書’公案之所以難以解決,關鍵是文獻資料的匱乏。而出土文獻的大批面世,使考辨學術史上最至公案糾紛的時機已經成熟。”
作者所說的出土文獻短期包養,重要便指清華簡。張政烺師長教師生前曾說:“什么時候挖出《尚書》就好了。”清華簡《書》類文獻以及湖北荊州夏家臺楚墓出土的《尚書·呂刑》則實現了張師長教師包養感情的這一等待。夏家臺楚包養留言板簡是考古學家“挖出”的,不過其內容尚未公布;清華簡則屬于購躲簡,經不符合法令盜掘“挖出”,輾轉回歸內地。盡管社會上有些人對清華簡的“來路不明”心存疑慮,但在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討的學術配合體內部,清華簡的書寫載體、文字及內容早已經過重重驗證,其靠得住性無須置疑。
清華簡是靠得住的出土文獻,這是一個基礎條件。那么清華簡若何能進一個步驟證偽晚書呢?
我們了解,伏生所傳今文《尚書》向無疑義。清華簡第一輯中題為“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的竹書,相當于今文《尚書》的《金縢》。兩比擬對,除了一些用字習慣分歧以及個別詞句的收支,清華簡本與今文《尚書》本的內容基礎相合。是以,清華簡可以說進一個步驟證明了今文《尚書》之靠得住。
至于晚書,經清儒考證,可知晚書的編者應用了先秦典籍中保留的《尚書》篇目以及征引《尚書》的文字,應付而成。換言之,除了篇目和見于先秦典籍的佚文,多出的25篇晚書并無靠包養違法得住的資料來源。這一論斷能否可以獲得清華簡的驗證呢?
謎底是確定的。包養女人經學者研討,在篇目上,清華簡《尹誥》(竹書原無篇題)對應晚書的《咸有一德》,清華簡《傅說之命》(“傅說之命”系竹書固有篇題)三篇對應晚書的《說命》三篇,清華簡《攝命》(竹書原無篇題)對應晚書的《冏命》。除了保留在先秦典籍中的《尚書》佚文共見于晚書本與清華簡本,晚書本與清華簡本的內容完整分歧,晚書《咸有一德》甚至連時代佈景都張冠李戴。假如以清華簡本為參照,那么清儒的觀點無疑可得進一個步驟佐證。是包養價格以,自清華簡面世之后,一些對晚書的態度游移不定的學者,也轉而堅信晚書是偽書。
《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討》的第二章討論了先秦《書》類文獻的源流,并比較了清華簡本與先秦《尚書》佚文的異同。根據作者的研討包養網站,清華簡本與先秦佚文比擬,文字大略附近,但存在文字繁簡之別、古音通假、同義互換、抄寫訛誤、句序調整、句式調整等現象。可見清華簡本雖能夠與儒包養條件家《尚書》屬于分歧的流傳體系,但內容基礎相合,而有少許收支。
那么晚書與先秦《尚書》佚文相合的部門,是還有靠得住來源,還是如包養ptt清儒所言,只是抄撮古書呢?馮勝君師長教師的研討便供給清楚決問題的主要思緒。馮師長教師在屢次學術報告中指出:傳世古書所引《尚書》異文的錯訛類型多樣,產生的時間層次也應該有早有晚,從文本流傳的角度來看,這些錯訛或破讀再次發生在另一個文本中的能夠性微乎其微;晚書《說命》《太甲上》的相應詞句與《禮記·緇衣》包養故事引文幾乎完整雷同,再一次證明了晚書完整是應用先秦引文抄襲補苴、應付成文,并沒有完全、靠得住的先秦文本為依據。
舉例而言,《禮記·緇衣》所引《尹吉(告)》“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德”,根據郭店簡本和上博簡本《緇衣》,“躬”實為訛字。晚書《咸有一德》作“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實際上是照搬了今本《緇衣》的訛誤。再如《禮記·緇衣》所引《尹吉(告)》“惟尹躬天見于西邑夏”,又見于晚書《太甲上》,這實際上是晚書的編者不明白“尹吉”的涵義,進而誤以為該句源于前一條出自《太甲》的引文。我們再看清華簡《尹誥》的首句:“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在今本《緇衣》引文中,“躬”系“念”之假借,“見”是“敗”之訛,脫一“之”字,多一“于”字,恰是馮勝君師長教師所稱不年夜能夠再度發生的包養條件訛誤與包養犯法嗎破讀,卻被晚書襲用。此外,晚書《咸有一德》圍繞伊尹對太甲的訓誡展開的,既很難說是“誥”(伊尹是臣),也談不上“告”,文體上存在誤差;晚書稱“伊尹既復政厥辟”“今嗣王新服厥命”,將本該是商湯的時代錯置于太甲的時代(參見拙文《清華簡與〈尚書〉文體的再認識——兼論晚書辨偽》,《江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綜合內容和詞句,晚書《咸有一德》確當是晚出之作。
清華簡《尹誥》首簡
清華簡還可為晚書的編撰年月供給主要線索。根據清華簡《尹誥》,可知“天”無誤,鄭玄注則認為“天,當為先字之誤”,晚書所引詞句除了“天”作“先”外,其他與今本《緇衣》所引全同,晚書的編者很能夠包養網dcard接收了鄭玄的意見,這或許正可說明晚書的編輯在東漢鄭玄之后。《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討》的第四章便指出,對于鄭玄之正誤,作偽者皆不克不及識別,說明其手頭并無真古文《尚書》;作偽者照搬鄭玄錯誤的說法包養違法有四處之多,故推斷晚書的最終完成時間當在鄭玄之后,具體在公元200年至310年之間。對此,筆者的博sd包養士后出站報告亦有相關討論。
總的來看,《出土文獻包養甜心網與〈古文尚書〉研討》一書對古文《尚書》公案有細致的梳理與總結,對清華簡與先秦《書》類文獻分歧流傳體系的關系有所考辨,對晚書的成書時代和編撰佈景有公道的推測,對明清學者辨偽結果與方式亦有反思,附錄的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引《書》表可為讀者供給詳盡的參考資料,無疑可推進古文《尚書》公案研討的進一個步驟深化。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