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深州市前營試驗示范田,年夜地出現綠意,冬小麥進進返青期。據清楚,這片試驗示范田所用的種子為河北省農科院旱作所研發的衡麥系列節水小麥新品種。
河北省農科院旱作所重要從事作物抗旱高產、新品種選育、旱作節水農業、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研討和開發。今朝任務人員正在為春耕春管監測墑情、苗情及病蟲草害狀況,做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
良種與良法結合,喚醒郊野活氣。河北省農科院旱作所將育種與栽培種植技術研發同步推進,加強育種、滋生、推廣,助力“品種+技術”推廣應用。
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冬小麥進進春管關鍵期。在河北省保定市看都縣,29萬畝冬小麥陸續返青,當地搶抓農時,充足應用現代科技開展田間管護,為糧食穩產豐收夯實基礎。
走進位于高嶺鎮侯陀村的高優農包養網業技術服務專業一起配合社,田間林立著各式智能監測設備。氣象、苗情、墑情、蟲情等信息實時采集,并敏捷傳輸到農業聰明治理平臺。技術人員通過年夜數據剖析,將信息轉化為直觀的農業信息圖譜,從而實現農作物澆灌、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環節的自動化、可視化和智能化治理。
近年來,看都縣持續摸索聰明農業發展形式,應用斗極衛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多種年夜型智能化機械聯合“作戰”,可高效完成小麥收割、脫粒、秸稈搜集等任務,進步包養網比擬作業精度和效力,下降生產本錢。
正值麥田返青期,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武邑鎮葛徐村,“土專家”侯章順正在講授小麥病蟲害的識別方式及其防治辦法,并通過實際案例展現,若何科學公道應用農藥。包養網
近年來,武邑縣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創建了50所農村黨校,針對基層包養受眾群體特點,整合農業專家、企業家和優秀黨員資源,推動農村黨員干部隊伍致富帶富才能的晉陞。通過農村黨校培訓,每名農村黨員把握了1到2門致富技術,1600余名農村黨校學員成為致富帶富的中堅氣力。
據清楚,武邑縣實施“雙增雙培”工程,即增強致富才能和帶富才能,把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再把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農村干部,并設立人才專項資金,打造“培訓-攙扶-激勵”的全鏈條保證體系,為鄉土著土偶才供給廣闊舞臺。
眼下正值春耕春管關鍵期。在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47.5萬畝冬小麥陸續返青,當地搶抓農時,全力做好春灌任務。
走進位于定興縣姚村鎮西李家莊村的高標準農田內,農業職業經理人張曉峰正在操縱伸縮式噴灌設備,對小麥進行精準澆灌。只需點擊啟動按鍵,噴頭便自動從地下鉆出,360度旋轉均勻地將水灑向田間。
本年39歲的張曉峰是當地“土生土長”的種植妙手。憑借治理年夜田種植的多年經驗,2023年他被選拔為農業職業經理人。今朝,他與村里別的三名農業職業經理人,配合治理本村黨支部領辦地盤專業一起配合社流轉的1750畝地盤。
統籌:李杰、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鄒尚伯
攝像:王天祥、班靜怡、孫威、葉天皞
包裝:夏勇
配音:蔡紫涵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